认识容量和升说课稿
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,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,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。那么问题来了,说课稿应该怎么写?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容量和升说课稿,供大家参考借鉴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认识容量和升说课稿1一、创设情境,认识容量
1、初步感受,揭示课题
要求学生观察一些饮料瓶、罐。
师:你知道这个饮料瓶(罐)原来装了多少饮料吗?
生一:我知道,雪碧瓶子里装了2.25升。
生二:有的牛奶盒子一升,有的225毫升。
生三:有的色拉油罐是4升,有的是8升
……
师:同学们答得都很好,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?说说你看到的具体内容。
生:贴在瓶子上的商标写的明明确确,容量是多少升或者是多少毫升。
师:对!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容量和升。
(相机揭示课题并板书:认识容量和升。)
2. 引导观察比较:出示两个大小明显不同的玻璃杯
师:请同学们观察两个杯子,谁能说出哪个杯子里盛的水多?
学生讨论。
生一:1号杯子里盛的水多。
生二:1号杯子盛的水多,就是容量大。
生三:2号杯子的水少,就是容量少。
师:确实如此,哪一个杯子能盛的水多,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;盛水少的,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。(板书:容量)可以盛水或其他液体的物品我们称它为容器。
2. 引导操作比较:出示两个大小相近的水壶
师:观察这两个水壶,你能看出哪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?
生:这两个水壶外表看起来一样大。
师:那它们的容量是不是一样大呢?用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哪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呢?
生:给两个水壶都装满水,再分别倒入两个一样大的大杯子里,看哪个杯子里的水多,就说明哪个水壶的容量大。
师:如果只有这样的两个水壶,不借助于其它工具,可以辨别它们的容量大小吗?
生:我是这样想的,把第一个水壶装满水,往第二个水壶里倒,如果没倒满,就说明第二个水壶的容量大;如果正好倒满,那就是两个水壶的容量一样大;如果倒满了后,第一个水壶里的水还有的剩,就是第一个水壶的容量大。
师:这个方法真好,你说的真好。请你来演示一下。
学生边演示边讲解。
师:同学们,这下你能看出哪个水壶容量大一些,哪个水壶容量小一些吗?为什么呢?
生:装的水多,就说明它容量大,演示比较后我就看明白了。
师:那同学们在生活中看到过其它的容器吗?举例子并来比较一下它们容量的大小。
生一:我家中的电水壶比热水瓶的容量大,因为烧一电水壶的水可以装两热水瓶。
生二:我家的浴缸和洗脸盆的容量大很多,一眼就可以看出来。
生三:我家吃饭的时候盛饭的是小碗,容量小;盛汤的是大碗,容量大。
……
师:同学们举的这些例子都说明容器的容量是有大小的。
3. 引导操作计量
让学生观察小组里的水壶,指出各组的水壶同样大小。
师:你知道这个水壶的的容量是多少吗?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说明这个水壶的容量?
启发学生用玻璃杯“量一量”,看看容量是“多少杯”。学生动手测量并交流计量的过程和结果。
生一:一壶水可以倒满5个杯子。
生二:不对,是6杯。
生三:我们5杯半
师:同学们说的杯数都不太一样。而同样大的水壶,计算它容量的“杯数”为什么会不一样呢?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计量的结果相同呢?
生一:我们各组杯子不是一样大,所以杯数有多有少。
生二:我们应该准备相同大小的杯子,这样量出来的杯数就一样多了。
师:容量的大小可以进行计量。为了准确计量容量的大小,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。(板书:容量单位)
二、 感受容量单位“升”
1. 师:你见到的容量单位有哪些?
生齐:升和毫升。
师:升和毫升都是常见的容量单位,本节课我们先来认识升。(板书:升)
师:说说你看到的瓶、罐是盛放什么的,容量各是多少升?(出示挂图)
生一:第一个装的酱油,容量是一升。最大的罐子里装的纯净水,容量是19升。
生二:色拉油和果汁的瓶子容量分别是4升和3升。
师:计量水、油、饮料等液体的多少,通常用升作单位。升可以用符号“L”表示。(板书:升、L)
学生读一读。
2. 简介“升”的历史演变
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统一度量衡,量器分为合、升、斗等,商鞅研制了标准量器铜方升,器壁刻铭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。不过那时单位量值每升可比现在的升要小得多。此后的两千年一直没有大的变化。1858年以后,英、法等国侵略中国,“加仑、品脱”等容量单位随之传入,我国的度量衡从此趋于混乱。新中国成立后,度量衡逐步规范起来。1959年6月,国务院把公制定为国家的基本制度。升、毫升作为容量单位从而确定下来。
三、 认识1升
1. 师:你知道1升有多少吗?
小组交流一下。
师:要想科学地认识升这个单位,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(出示量杯),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。请学生观察量杯。
学生分组观察,教师巡视。
师:谁来说一说你的发现。
生一:我看到量杯上有数字1。
师追问:那你知道1表示什么意思吗?
生一:知道,表示容量是1升。
师:你知道得真多。
生2:我还看到在量筒和量杯上有一些线。
师:这些线就好像我们直尺上的刻度一样,它们是测量工具的刻度。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。
2. 请各小组同学量出正方体玻璃容器每条边(棱)的长度。
生:长、宽、高都是1分米。
3. 引导:我们把这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倒入量杯看看。
出示1升的量杯,边说边演示(注意指导学生看量杯的刻度)。
指出:实际上,里面长、宽、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1升。
4. 体验1升的多少。
师:1升的'水可以装满几杯呢?请同学们用平时饮水的杯子倒一倒,说一说大约这样的几杯就有1升?
生一:我的杯子大,两杯就有1升了。
生二:我的要3杯多点呢!
……
师:研究发现,成人一天的饮水量为1升~1.5升。少年儿童一般在1升左右。同学们要分多次饮用水,不要一次大量饮水,不然对身体不利!
四、 应用拓展< ……此处隐藏1129个字……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教学过程中,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。
说学法: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、模仿与记忆,动手实践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,因此,以小组合作的形式,运用观察发现、动手操作、自主探索、分组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来参与教学活动,防止学生的认知表面化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。
教学过程:
一、创设情境、感知容量
1、出示几个不同的杯子、瓶子,他们有什么用途? 引出容器。
2、出示教师和学生喝水的杯子(大小差异明显)引导学生用观察法比较哪个杯子能盛的水多,进而引出“容量大、盛的水多”。
3、课件出示两个外形一样但壁厚不同的杯子(如图)再让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,比较两个杯子容量的大小?引出容量的大小取决于容器内部空间的大小。
【设计意图】本环节设计是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,体会容量的含义,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。
4、出示甲、乙两个容量差不多的水壶(如下图)
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这两个水壶哪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?学生猜测的结果会有不同。怎样才能验证猜测的结果呢?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测?引导学生想出用两个水壶互相倒水的方法来验证猜测。
【设计意图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,由争论到实验论证的过程寓教于乐,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学习的兴趣。
5、出示“想想做做”第1题。 请大家猜一猜哪个容器的容量最大,哪个容器的容量最小。学生猜测后,课件播放倒水录像,让学生从录像中寻找答案,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,因为学生能力各异,接着用图示进行分解,细说出推理过程,旨在让学生都能比较清楚的进行推理。最后课件出示想想做做2, 观察图后直接判断容量的大小。
【设计意图】由实验到观察,根据图意判断容器容量的大小,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,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。同时为下一步的教学埋下伏笔,每个容器里到底能装多少水,引出容量单位。
二、感受统一容量单位的必要性。
通过谈话:你每天喝几杯水?是不是谁喝的杯数多谁喝的水就多呢?引发学生思考,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,得出需要有一个标准的量器来计量的需求。为了准确测量和计算容量的多少,我们要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。
你还知道哪些计量单位?
【设计意图】本环节通过创设“是不是谁喝的杯数多谁喝的水就多呢”的问题情境,产生认知矛盾,激发学生解决矛盾的需求,以旧知识为背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推出容量单位升和毫升。
三、认识容量单位“升”。
1、让学生从带来的饮料瓶包装上找容量单位。再出示超市平面图:说说到哪里去会找到容量单位?课件出示一些商品商标特写,让学生从这些商品的商标中找出容量单位。
2、提取容量单位,引导概括容量单位一般用来计量液体多少的,引出升和毫升的意义。
【设计意图】利用课件创设超市购物的生活情景,提供多样的信息供学生选择,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,提取有用信息,不仅概括出容量单位是常用来计量液体的多少,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选择信息的能力。
四、 感知1升有多少。
1、通过量杯认识1升。出示量杯实物(事先装好1升水),每组观察一下,初步形成1升的概念。
2、通过正方体容器认识1升。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容器,估计哪一个能装得下1升水?把量杯中的1升水分别倒入正方体容器中,其中一个正方体容器内装的水正好是1升。设疑“什么样的正方体容器才能装1升水?”这是小组合作通过量一量正方体容器里面的长度、宽度和深度,得出长、宽、深都是1分米(10厘米)的正方体装的水正好是1升。
3、认识不同形状的1升。使学生理解这些容器虽然形状不一样,但里面装的液体都是1升。
4、估计:你喝水的杯子,1升的水可以装满几杯?每组选用1个杯子倒一倒,说一说大约这样的几杯就有1升。
【设计意图】注重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,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在丰富的活动中交流。本环节就是通过组织学生三次倒水的体验活动,使之对“1升有多少”有比较深刻的感知。
五、 应用拓展。
1、辨一辨: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容器,让学生辨别哪些容器的容量大于1升。
2、估一估:(经历三个阶段)
(1)实物估计:先估教室中的纯净水水桶的容量,再估塑料盆的容量。这两次估计中注意引导学生采用寻找参照物的方法进行估计。
(2)选择性估计:给出一些数据选择容器的容量。
(3)想象估计:看图想象直接估计容量。
3、算一算:
先欣赏节约用水广告短片。再计算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小时一天会流失多少水,计算过后课件将五桶纯净水形象的展示出来,使学生从视觉上深刻感知一个关不紧水龙头带来的水浪费,体验节水的重要性。
4、说一说:出示盛有滴水龙头一分钟浪费水的杯子,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
【设计意图】让学生运用1升的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容器进行判断,进一步体会升的含义以及它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,强化学生对1升大小的体验。算一算环节同时起到思想教育的渗透作用。最后让学生说说滴水龙头一分钟浪费的水是多少,体会到这时少量的水已经不能用升来做计量单位了,为后面学习毫升埋下伏笔。
总评:
本节课的内容是初步认识容量及容量单位升,这是学生学习长度、质量、时间及其计量单位后,认识的又一类量及其计量单位,为学习体积和容积打下基础。本节课的设计从观察入手,立足让同学在操作中体验,在交流中感受。教师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、感兴趣的学习情境,让学生在观察、操作、猜想、交流、反思等活动中理解容量的意义,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,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。
本节课合理选取生活素材,实现教材几个板块内容之间的“无缝对接”。课始,让学生观察大小明显的两个杯子,对容量的大小初步感知,再顺势而为,组织学生用操作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杯子,掌握比较杯子容量大小的方法,然后通过练习,引导学生去观察与发现感受这种比较方法,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数学、用数学的乐趣。在教学中,创设“是不是谁喝的杯数多谁喝的水就多”的问题情境,让学生在争论中产生统一容量单位的心理需求,把容量单位放到熟悉的旧知背景中认识,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,感受到可以用“类比”的方法估测容器的容量。在彼此的交流互动中,学生不断地与自我对话,加深了对“升”的理解,丰富了“升”的表象,初步体验到了猜测所带来的乐趣。在学生认识1升以后,安排了丰富的估计容量的活动,在这样一次次的数学活动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,既能加强对1升的认识,又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。
整节课学生在环环相扣的猜想、实验等活动中,进行比较、分析、判断、推理,大胆进行猜想。这种猜想不仅是“我在猜”,更是“我在思”。教师让猜想插上了“思维”的翅膀,放飞了学生的思维,撞出了智慧的火花,学生个性得以张扬,潜能得以释放,真正体验到了猜想所带来的乐趣。
文档为doc格式